小型生产企业如何分红?
这个要看企业的实际。 首先,企业有没有利润是决定企业是否分红的基本条件。但现实中很多小微企业可能处于亏损状态。对于亏损的企业是不需要分红的。因为企业经营的结果就是盈利或者亏损。如果连基本亏损都承受不起,那么说明企业的能力还不够,也就不适合分红。 对于那些本来应该有利润而故意不分红的企业,我个人认为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老板把钱看得很重,舍不得投资到企业发展上;二是老板没有理财观念,不懂得资金时间价值,所以宁愿放着不用赚钱也不借给别人使用收取利息(当然他很有可能只是把你当作好朋友而已)。
除了看是否有利润这一基本条件外,我还会看企业对现金流的把控能力!有些企业虽然赚钱但是现金流很糟糕,那也是没有分红的资格。毕竟有利润不代表你可以支配这些利润。你能做多少事情取决于你有多少现金。如果你的现金流管控不好,那么很可能你连亏钱都不知道为什么。更糟糕的是,你很有可能为了维持表面的辉煌而铤而走险,最后让自己陷入危机。 所以我在看一个企业是否值得投资的时候我会同时注意看看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老板的理财观念。两者都是很重要的评估指标!
当然,我们最终看的是企业能否给我们提供安全、稳定的回报。如果一个企业能给我们带来可观的现金流(股息+租金等资产性收入)并且这种收益稳定增长,那么该企业就属于高收益率且风险低的优质资产。这样的企业就值得我们投入足够的耐心去守候。反之,那些看似美好的企业也许压根不值得我们的关注! 所以我认为分红并不是衡量企业好坏的唯一标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可能他们根本不具备分红的条件。或者说他们没有尽到作为企业应有的义务(创造利润/回馈股东)。但是,他们却履行了作为社会公民的义务——纳税并支付员工工资。从某个角度来说,政府和社会其实也应该成为企业的股东,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红利。
小型生产企业,由于自身特点,在经营过程当中往往把赚取的利润主要用来再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而把用于股东分红放在次要位置,或者干脆不分红。其实,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股东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尤其对于一些以家庭为股东基础的企业来说,会影响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并容易引发成员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此外,不分红还容易使企业产生短期行为,一味扩大再生产而忽视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于小型生产企业来说,要想合理地分红,主要需从如下方面开展。
(1)明确公司的分红制度。这点需从企业组建的时候就严格开始执行,尤其是由家庭成员参与经营的公司。明确公司的分红制度有利于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同时,按照制度规定开展分红,能够使分红制度常态化,减少人为因素对分红的影响。
(2)按年度规定分红的上限比例。对于小型生产企业来说,一般情况下,年度分红的上限在40%为宜,其目的在于,将大部分的收入(60%甚至更多)进行再投入,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实力,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将分红控制在合理的空间内,以避免“分光吃净”和“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气。
(3)分红需按股权比例严格执行。在确定了分红上限之后,根据年度财务报表所显示的未分配利润实际确定应分红的额度,然后按照各股东的持股比例,确定各股东应分得的利润。必须严格执行按股权比例进行分配,以使各股东的利益得到合理的维护。
需要注意的是,在股东内部,往往有股东是公司管理层成员,有的甚至是公司的执行董事或者总经理,因此,这类股东从公司获取的报酬高于其他从事普通管理或普通员工的股东,因此,在分红的时候,应坚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其他低工资待遇的股东应看齐高工资待遇的股东,以体现分红的“高门槛”。实际上,这也是为了使低工资待遇的股东向高工资待遇的股东靠拢,以激励低工资待遇的股东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司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