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业的困难有哪些?
疫情之后,很多外贸企业都遇到了订单取消或者延迟的情况,这在外贸行业里是很少遇到的情况。 为了扶持企业渡过难关,国家也是出台了很多的补贴和退税政策,但是很多企业还是面临资金流转不开的困境。 以我们公司为例,我们是做户外家具及休闲用品的,产品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公园、景区、草坪等,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尽管国务院三批减税降费政策叠加,我公司也享受了增值税免征的政策,但出口业务却受到很大冲击。国外客户下单之前会来询盘,看样品,确定价格,然后付款30%定金,收到定金后开始排单生产,余款出货前付清。从接单到出货要45天左右的时间。
然而,很多客户在收到样品后,往往就会延迟甚至取消下订单,使得我们的出口业务受到很大的影响,即便有业务达成,订单额度也会大打折扣。 除了无法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外,已经签订单的客户因为延期复工,原材料上涨等原因也有可能弃单。有些客户甚至在货物发出后就失联,导致我们出现货不对板,钱货两空的情况。 同时,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国内工厂复工迟缓等因素,出口产品成本大幅增加,加上国际运费暴涨,国际贸易环节多,手续繁杂等情况,造成企业盈利空间极度压缩。
据我们了解,一些同行企业已经开始裁员或是减少员工工资,以应对目前的困境。而作为小本经营的外贸公司来说,人力成本和房租都是较大的开支,如果业务不能如期展开,现金流出现断裂,那么很可能导致公司倒闭。
一是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出口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先后突破了6.3、6.2、6.13三大关口,升值幅度达到2.3%,接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升值幅度3%的目标。与前几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呈现渐进式、小幅升值不同,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明显加快,3月中旬以来,持续在单边升值区间运行。特别是中小企业受成本上升、订单不旺等多重因素影响,经营困难更为突出,人民币持续升值使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甚至出现“有单不敢接、接单也亏本”的现象。如果考虑到通胀因素,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更大,企业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是进口持续快于出口,贸易顺差减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下降。上半年,我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620亿美元,同比下降27.9%,顺差占GDP的比重为2.0%,低于国际警戒线3个百分点。特别是从3月份以来,我国连续4个月出现贸易逆差,其中6月份贸易逆差达到71亿美元,是2009年12月以来最大的月度逆差。贸易顺差明显减少甚至出现逆差,一方面源于进口增长略快于出口所致,前6个月,我国进口、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2.7%和20.5%;另一方面也与今年宏观调控取得一定成效有关。
三是外贸管理与服务体系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没有疏通。目前,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环节政策已经比较宽松,为支持外贸企业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国家还对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的进口给予优惠政策。但是,一些政策还没有落地生根,如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外贸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政策上还存在资金下达时间与企业实际需求时间不匹配、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地市财政配套资金不落实、程序繁琐等因素,企业在申请、使用时遇到了困难。